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    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青年哲学家工作坊”第1期(讲座: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

发布者:孙寅发布时间:2016-06-02浏览次数:2241

    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哲学家工作坊”第1期于2016527日下午在外国哲学工作室举行。本次工作坊主要讨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徐竹博士的论文《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由周理乾博士主持,徐竹博士回答听众的提问。


徐竹博士的论文主要探讨埃尔金(Catherine Elgin)和扎克泽博斯基(Linda Zagzebski)对理解的事实性条件的反驳。其摘要如下:“理解”与“知识”的关系逐渐成为知识论研究的热点。如果理解也是一种知识,则其同样需满足事实性条件。然而,非真的、具有虚构性成分的模型也能提供科学理解。基于此,埃尔金和扎克泽博斯基对理解的事实性条件提出反驳。而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有赖于证明“科学理解”与知识一样要满足事实性条件,能够提供理解的模型必须忠实地表征对象。事实性条件并不是要求模型符合个别具体事实,而是要求符合所表征的机制性事实。

在正式讨论开始前,徐竹博士用十分钟介绍了该论文写作的背景与动机,以及他最近的相关研究计划。在讨论阶段,首先提问的是胡星铭老师,他对论文中报告人对埃尔金的论证的论述表示怀疑,并重述了埃尔金的论证并以理想气体定律来说明,指出报告人的观点实际上与埃尔金的观点并不冲突。报告人回应说,理想气体定律实际上是变量的共变关系,这不同于他的机制论观点。随后陈嘉鸿同学询问了机制论与模型之间的关系,报告人回答说,机制论要求找到统治现象的真实机制,而模型则分很多种,未必一定要求找到背后支配的机制,比如唯象模型只要找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就够了。尹智鹤提问的要点为,我们要讨论理解,首先要澄清这种讨论的前提意义,也就是要弄明白为什么要理解“理解”。报告人回应为,科学哲学的一般讨论都是很具体的问题,其前提意义学术共同体已经是不言自明了,如果这样探讨,学术讨论就很难有所进展。周理乾则询问了该论文中“科学理解”的含义,报告人回答说,他并不是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讨论满足科学理解作为知识的条件来讨论这个问题。另外,还有其他同学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最后,报告人就听众对哲学研究、写作和投稿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徐竹博士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知识论与行动哲学以及维特根斯坦。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助理、讲师,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美国匹兹堡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5)。

“青年哲学家工作坊”(Workshop for Young Philosophers)是在南京大学哲学系领导支持和鼓励下成立的一个学术组织, 主要成员包括南大等南京高校的青年哲学教师与研究生。工作坊拟每月邀请一位优秀的哲学研究者来做报告,其工作方式是:报告人提前5天将他的最新论文(以未发表的为主)发给工作坊的小组小员;届时, 报告人首先用10分钟的时间来介绍他论文的相关背景, 然后回答听众提问,问答时间为 1 小时 30 分钟左右,最后20分钟分钟报告人分享他研究哲学的经验。工作坊对所有人开放,有兴趣参加的可联系胡星铭老师(xingminghu@nju.edu.cn)索要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