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和江苏省逻辑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疆生”逻辑与哲学发展基金赞助的“南大逻辑、社会与文化论坛”第一期,在哲学学院401报告厅举办。论坛邀请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与名誉所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鞠实儿教授做题为“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的开坛讲座。讲座由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张建军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恒教授致开坛辞,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加论坛。
王恒教授在开坛辞中介绍了论坛设立的背景。南大哲学学科具有既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又关注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而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在南大哲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厚重的积淀。近年来,在张建军教授的带领下,南大哲学学院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密切合作,将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作为逻辑学科建设和学会建设的重要方向。最近设立的南京大学“疆生”逻辑与哲学发展基金将“逻辑、社会与文化”系列论坛作为重点资助项目,希望借此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鞠实儿教授作为逻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对逻辑与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倡导逻辑的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讲座所要阐述的具有原始创新性的“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理论,必将为学界提供深刻启迪。
讲座伊始,鞠实儿老师表示非常荣幸应邀参加南京大学“逻辑、社会与文化”系列论坛的开坛。他指出,早在1997年,张建军教授就提出了逻辑社会学,经过多年发展,学界才理解了这种提法的深刻蕴涵,作为国内逻辑与社会相结合的先驱工作发展到本论坛的设立令人兴奋,也十分高兴能够来到南京大学与大家一起交流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鞠老师简要回顾了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两校之间逻辑与哲学学科的密切关联,希望两校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鞠老师强调,本次讲座关注的“论证”概念不同于通常逻辑学用纯形式化方法定义的论证,而是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通常逻辑学,首先定义一些基本符号和生成合式公式(合乎逻辑语法的语句)的规则,然后根据公理和推理规则构造合式公式序列,最后定义论证。因此,在这样的逻辑学中,论证是完全形式化的数学操作,是在理想空间发生的事情,可以用纯形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这样的论证是一种工具,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讲座所关心的是日常生活中时刻发生的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所要做的是如何“看到”社会生活中的论证。这种论证的“日常所指”可粗略地定义为旨在说理的言语互动,“说理”是指使用话语或言语行动“劝使”他人对某事物或某观点采取某种态度,若他人最后接受这一态度,则代表说理成功。生活世界中说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在群体中互动或说理,形成个人间带有参与者个体和所属群体特点的被认为合理的、有成效的论证。面对多种多样的说理方法,一般会期待存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但很遗憾社会生活中的说理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结构。此外,说理论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论证参与者会通过交流不断改变各自的语境与认知状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论证的过程是动态的,论证的自然过程展示了社会成员之间通过话语实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定义:“当行动者赋予行为的主观意义与他人的行为有关时,该行动是社会行动。而社会行动可以是指向他人过去、现在和未来预期的行动。”论证参与者之间用论证行动进行的相互作用属于社会行动和社会互动范畴,这可以佐证张建军教授多年前所说的逻辑社会学。这样,论证研究的领域自然地从抽象的逻辑学领域过渡到社会学领域。因此,本讲座将介绍有关说理论证的各种方法,观察论证的不同角度,澄清研究对象,说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成果。
在上述界定之下,鞠实儿老师广征博引、鞭辟入理分析了当前主流论证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在主流论证研究的三大流派——形式逻辑、论辩理论和修辞学对于论证的经典定义中,论证主体和语境是开放的,但任何主体任何语境都必须接受理性法官的检验。经典论证理论要求任何一个说理过程首先要进行理性重构,而后再分析与判断。然而,在论证实践中可以有公共性的意见,但不存在超越的理性,所以经典论证研究的根本立场在此是不成立的。经典论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分析与实验两种,分析方法严重依赖于对现实的“理性重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论证被转变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实验方法也只不过是通过统计的方式抽象出概念,通过概念的批判性方法来构造理论。
鞠老师指出,经典论证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规范理论,总是从“客位”的研究视角来看待论证,这种研究得出的理论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其应有理论层面发挥价值,该理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该理论做什么,就比如榔头、斧头等工具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类用它们来干什么以及把它看作什么。而面向经验世界中具体的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论证,必须从“客位”视角转换到“主位”视角,即以描述对象看待问题的方式来描述其观点,从社会-文化视角、采用适合描述个体特征的方法描述特定论证的规则、过程与结构。这样不论事后是否赞成他人的观点,都能首先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会一开始就否定他人的观点。鞠老师说明,主位研究方法与形式逻辑“理性重建”的客位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是互补的,与辩证法理论也有相通之处,但不是黑格尔那样的概念化辩证法。“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是一个矛盾”是很清楚的,因为社会分成不同阶层,不同阶层对同一项社会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产生“矛盾”,这应当是辩证法研究的核心。
从主位研究方法入手,鞠老师进一步澄清了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之组成部分和具体社会认知过程。论证由五要素组成,分别是论证语境、论证主体、论证目标、论证行动和论证规则。论证主体具有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情境敏感性,论证者总是隶属于某一社会文化群体,并享有相应的文化背景。论证目标涉及当前状态与未来状态,而状态之间的变化涉及论证行动。论证语境是需要解释的语境,具有无尽性,行动者需要构建与当前论证行动与目标相关的确定的客观语境。关于论证规则,鞠老师认为完整固定的规则并不存在,规则是在不断变化与修正的。之后鞠老师具体介绍和评价了四种作为社会互动的论证的实施过程理论——杜威的深思熟虑理论、米德的想象性预演理论、帕森斯的以目标-手段-条件为行动基本结构的行动理论和迪拉德的目标-计划-行动理论。在吸收上述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鞠老师通过对论证过程的各个要素的经验分析与哲学分析,提出了由语境分析—设定论证目标与计划—实施语篇行动—论证协调组成的社会言语互动过程,而这一互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选择都与论证规则息息相关。
经过上述多层面讨论,鞠老师进而系统性地介绍了他的原创性思想——广义论证理论。广义论证是隶属于一个或多个社会文化群体的成员,即论证参与者,在相应社会文化背景下、依据所属社会文化群体的规范下生成的一个基于语篇的社会互动(话语)序列。其目的是:劝使论证参与者对某事或某观点采取某种态度。由于当下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模态化,这里的“话语”或“语篇”也包括声音、图像等样态,不过在论证中如何将这些多模态信息转化为话语仍是目前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与论证的经典定义相比,广义论证定义中论证主体不限制其具体背景等,但主体隶属于一个或多个社会文化群体;广义论证之合理性的依据也不是理性法官而是所属社会文化群体的群体规范,由于群体规范的相对性,广义论证的合理性是局部合理性,基础在于逻辑合理性的文化相对性原则。就论证规则而言,如果该规则符合论证者所属社会文化群体的规范或习俗,同时促进实现论证整体目标,则该规则就是局部合理的。广义论证过程在整体上是一个有序动态的过程,为了在变动语境中达到说理目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会依据不同的规则来构建语境、目标、行动方式和策略,由此广义论证的基本结构流程图如下:
鞠老师特别强调,论证过程的有序性在于论证主体都必须遵循某种规则,而遵循规则本质上就是协商,规则的遵循一定是有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可能的。论证的核心是规则,所以广义论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获取规则。按照语境原则、主位(本土化)原则和个体原则,广义论证研究的科学程序围绕发现与辩护规则包括如下六个阶段:(一)论证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信息搜索;(二)开展论证的田野调查;(三)分析数据提出候选论证规则(分为数据处理、候选规则提取、论证策略分析三步);(四)候选规则辩护或解释;(五)确定规则运用范围;(六)修正规则。鞠老师及其团队应用这一程序分析了诸多论证案例,例如应用于分析保加利亚政治论辩、贵州丹寨“八寨苗”祭祀等。这一程序的实施涉及到庞大的交叉学科群,比如在第三阶段的第一步数据处理中,为了保证影像数据转写为文字文本时尽可能保留有用信息,就需要多学科合力攻关。
讲座最后,鞠老师简要说明了广义论证理论的发展丰厚的学术背景和科技背景,尤其是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同时这一理论的社会需求极其广泛,由于广义论证理论背后隐涵的是交流理论、更广泛的互动理论,所以它几乎在所有论证领域中都有着广阔前景。目前广义论证理论已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等体现出强大的解题功能,同时也应用到传播学、广告学等其它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内、国际期刊,并获得国内和国际奖项,体现出了广义论证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在讲座问答环节,主持人张建军老师和出席会议的王恒、顿新国、苏向荣、马前进、南亚伶、杨忻程、郑天祥等校内外老师及多位同学与鞠老师展开了长时间热烈的研讨,内容涉及“广义论证与古今社会、文化的关系”“广义论证理论的评价标准的合规则性与狭义论证的有效性的关联”,“论证与论辩的区别”,“社会群体间的交互性与公共性”,“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社会规范如何确定”,“客位视角与主位视角的相互转换”,“广义论证研究过程中何时、如何修正规则及其修正根据”,“本土化规则与主位规则的关系”,“广义论证理论是否存在元理论结构”,“隐喻、相干性与广义论证的关系”等多方面问题,鞠老师均一一予以精彩回应。鞠老师在回答中再次强调了广义论证理论与经典论证理论的区别,广义论证是面向生活世界的实际论证,其前提与规则是随着语境不断变化的,规则会根据使用效果进行动态修正;但这与主位视角下的跨界交互并不矛盾,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并没有建立客观性而只是某种公共性。此外,为了保持描述恰当性与解题高效性之间的合理张力,广义论证方法与形式逻辑方法需要互补,也即对论证过程进行局部合理的逻辑重建。比如在忽略语境变动的条件下,仍然可以构建形式逻辑的有效性标准。
讲座最后,王恒院长为鞠实儿教授颁发“逻辑、社会与文化”论坛主讲纪念牌,并与出席讲座的老师合影留念。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生动精彩且极具启发价值的讲座与研讨,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潘紫欣、张顺
图片:朱晋萱、成雨桐